還記得在2010年初時,新聞不斷的說著景氣回升,國內製造業開始搶下訂單,美國的消費者消費指數微微回溫,失業率慢慢降到10%以下。大家心中都抱著希望: 經濟真的好轉了!! 可惜!!這樣的想法,到了年中就破滅了。消費者信心指數降低,失業率又回到10%....這是為什麼?! 2011年,經濟會好轉嗎? 一篇12月28號的簡報概略的整理回顧了2010年的情形。
2010年年初,企業慢慢開始的徵員,消費者也慢慢開始的敢花錢。在一片看好2010年的情勢中卻內含著小小的危機---歐洲不良債的問題、慢慢轉弱的消費力以及在經融危機過後的商業和消費者的各種問題,終究導致在2010年年中,失業率再次的攀升以及美國對未來的無助感和無信心。
更糟的是,許多長期的債務在2010年一個個被確認為不良債務並且一一的爆炸。人禍以外,天災也來差一腳,2010年被視為有史以來第一或第二炎熱的一年;而紀錄上最熱的10年都發生在過去13年內。如此的天氣,直接影響到的就是農業,進而延伸影響到經濟。
但是,各國在2010年的努力,讓許多的人對2011年的經濟抱著樂觀的看法。這主要是因為,聯邦和國會在2010年確實的執行了幾項可以刺激經濟的方案,並且在最新的資料上顯示,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和失業率等指標性的指數都有好轉的跡象。雖然房市仍是低獼,不過房價和其銷售都已經不再狂降。
再加上歐巴馬的兩黨組成的赤字委員會也覺得在不久的將來,兩黨會在經濟政策上提出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對2011年的幾個問題: 自經融風暴以來的種種危機在新的一年將會如何的呈現? 歐洲的債券風暴會吹到西班牙或是其他的地方嗎? 國會或是白宮會用政府砸大錢帶起經濟(這會引起事後的國家赤字)或是開始大力削減國家的支出(這將會影響經濟的復甦)消費者會持續的花錢消費而使得企業開始想要徵員嗎?
看看2010年發生過的和往2011年看去,我們附上了一個2010年的經濟起伏的圖表。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2011年的經濟,那應該是...."還有很多的努力空間"
翻譯自: In the Rearview, a Year That Fizzled
12.29.2010
10.26.2010
當世界是平的PART II----稀土之戰,second round
從釣魚台的衝突,轉到中國對日本"限制"稀土的出口 (雖然中國說他並沒有做任何的限制),到現在山姆大叔 (US)、歐洲及WTO正式注意到中國幾乎獨佔稀土的問題。科技產業中,最基本的原料: 稀土之戰,現在正式進入第二回合。
在星期二(10/26)的柏林高層會議中提及到: 因為現有的WTO相關國際交易規定中並沒有一個可以精準的解決現在大家面臨的問題---中國限制生礦(即未加工過的礦產)的出口,因此,美國和歐洲應該一同努力(想想)降低對中國持有的關鍵礦物的依賴性。
從整個事件開始至今,德國一直是最積極也最重視這"稀土問題"的國家,因為跟在"稀土問題"之後的就是"經濟的衝擊"。
在星期二的會議中,歐洲貿易委員會的Frank Hoffmeister就無奈的說: 事實上就是,我們現有的規範根本無法解決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隨之,WTO的秘書長,Pascal Lamy 也說: WTO現在根本沒有權力來處理生礦的問題。
然而,其實有不少的國際貿易案例可以適用於本次稀土的問題。去年,美國、歐洲及墨西哥對中國提出了一項WTO的訴訟案,聲稱中國違反了"出口限制條款"--- 因為當時中國限制了鋁土岩以及其他工業生礦的出口。這個案子,WTO預計是會在明年4月做出決定。
其他工業的執行長則是抱怨的說: 中國暗示的對我們說,如果我們的工業要穩定的稀土提供量的話,就必須投資中國。Ulrich Grillo, 一家化學公司(Grillo-Werke)的CEO就擺明的說了: 從中國進口的稀土必定會下降,到了明年甚至會下降30%。所以,現在中國的"投資交換稀土說"勢必是會成真的。Ulrich Grillo強調,不想投資中國主要就是因為害怕自己的智慧財產權被侵害 (這在中國是常有的事,外資在中國投資設廠會面臨的困難三部曲:首先,被要求要使用一定比例源自中國的原料來製作產品,第二,就是know-how的提供,這時專利就很容易copy。第三,就是資金回流至本國的重重困難)
中國需要已發展國家的機器和know-how,但是已發展國家需要保護自己的科技產業。
德國已經要求將於下個月接任G20的主席的法國,將稀土的議題放入開會第一個討論項目。
接下來就是看這些高度發展的國家們要怎樣對付正在迅速茁壯的中國了。
節錄翻譯自:U.S. and Europe Urged to Join Forces on Rare Earth Metals
在星期二(10/26)的柏林高層會議中提及到: 因為現有的WTO相關國際交易規定中並沒有一個可以精準的解決現在大家面臨的問題---中國限制生礦(即未加工過的礦產)的出口,因此,美國和歐洲應該一同努力(想想)降低對中國持有的關鍵礦物的依賴性。
從整個事件開始至今,德國一直是最積極也最重視這"稀土問題"的國家,因為跟在"稀土問題"之後的就是"經濟的衝擊"。
在星期二的會議中,歐洲貿易委員會的Frank Hoffmeister就無奈的說: 事實上就是,我們現有的規範根本無法解決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隨之,WTO的秘書長,Pascal Lamy 也說: WTO現在根本沒有權力來處理生礦的問題。
然而,其實有不少的國際貿易案例可以適用於本次稀土的問題。去年,美國、歐洲及墨西哥對中國提出了一項WTO的訴訟案,聲稱中國違反了"出口限制條款"--- 因為當時中國限制了鋁土岩以及其他工業生礦的出口。這個案子,WTO預計是會在明年4月做出決定。
其他工業的執行長則是抱怨的說: 中國暗示的對我們說,如果我們的工業要穩定的稀土提供量的話,就必須投資中國。Ulrich Grillo, 一家化學公司(Grillo-Werke)的CEO就擺明的說了: 從中國進口的稀土必定會下降,到了明年甚至會下降30%。所以,現在中國的"投資交換稀土說"勢必是會成真的。Ulrich Grillo強調,不想投資中國主要就是因為害怕自己的智慧財產權被侵害 (這在中國是常有的事,外資在中國投資設廠會面臨的困難三部曲:首先,被要求要使用一定比例源自中國的原料來製作產品,第二,就是know-how的提供,這時專利就很容易copy。第三,就是資金回流至本國的重重困難)
中國需要已發展國家的機器和know-how,但是已發展國家需要保護自己的科技產業。
德國已經要求將於下個月接任G20的主席的法國,將稀土的議題放入開會第一個討論項目。
接下來就是看這些高度發展的國家們要怎樣對付正在迅速茁壯的中國了。
節錄翻譯自:U.S. and Europe Urged to Join Forces on Rare Earth Metals
10.05.2010
用信用卡,比較不可以享受折扣~~~公平嗎?!
每每結帳時就會聽到這樣的對話: 用現金的話,我們有1%的優惠喔 (這是有技巧的商家的回話); 用信用卡的話,要收手續費喔 (這是沒技巧的商家的回話)
用信用卡要收手續費(一般來說,這樣的手續費會是由商家自己吸收),這樣的規範對於一般的消費大眾而言已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了。好像...本來就應該收這樣的手續費。
一個由VISA, MASTER CARD和 AMERICAN EXPRESS 向商家提起的訴訟,原由起於,這些信用卡公司認為商家為了避免手續費,而大力的鼓勵消費者使用信用卡以外的方式來消費,對他們不公平,不過經2年的調查後,attorney general, Eric H. Holder Jr,在10月5日的會議上說到: 我們希望藉由去除這樣信用卡收手續費的惡習,讓消費者多省點錢。這個案子沒意外的話,應該是朝向和解的方向進行。不過...收手續費這件事情,是不是還是可以續行....官方似乎是比較站在商家那一邊。認為信用卡公司應該降低向商家收取的手續費。不過,可以降到多少....let's wait and see then~~~
相關新聞: U.S. Reaches Deal in Credit-Card Antitrust Suit
用信用卡要收手續費(一般來說,這樣的手續費會是由商家自己吸收),這樣的規範對於一般的消費大眾而言已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了。好像...本來就應該收這樣的手續費。
一個由VISA, MASTER CARD和 AMERICAN EXPRESS 向商家提起的訴訟,原由起於,這些信用卡公司認為商家為了避免手續費,而大力的鼓勵消費者使用信用卡以外的方式來消費,對他們不公平,不過經2年的調查後,attorney general, Eric H. Holder Jr,在10月5日的會議上說到: 我們希望藉由去除這樣信用卡收手續費的惡習,讓消費者多省點錢。這個案子沒意外的話,應該是朝向和解的方向進行。不過...收手續費這件事情,是不是還是可以續行....官方似乎是比較站在商家那一邊。認為信用卡公司應該降低向商家收取的手續費。不過,可以降到多少....let's wait and see then~~~
相關新聞: U.S. Reaches Deal in Credit-Card Antitrust Suit
10.01.2010
風水輪流轉~~~
美國的金融風暴起至於次級房貸。許多貸款買房子的人因為付不出貸款的期款而被驅逐家門,或者有很多雖然付的起房貸的錢的人,一邊付錢一邊罵 (因為隨著房價的不景氣,導致他們所付的房貸遠高過房子的價值)
不過,風水輪流轉。隨著當時辦foreclosure的相關文件,現在一一有問題浮出 (程序上不合法、forecloser 的affidavits 有缺失疏漏等等)現在,GMAC和JPMorgan Chase 已經暫時停止其在23州的forecloser。
這樣的情形,有好也有壞。因為,房市也不希望大量的forecloser 後有一堆房子紛紛在回流到房市場上 (這樣無疑的會再度的打擊市場) 現在forecloser速度變慢,相繼而來的就是房市會有多一點時間喘息。但是!! 這樣的happy ending 的前篇也許就沒有這麼的美滿。房子現在因為forecloser的程序及文件有問題,一一排隊著等法院來裁決,但是這樣的等待也造成了市場的困惑。
不過,不爭的是....貸款人可以趁著這段時間好好喘口氣
相關新聞: Foreclosures Slow as Document Flaws Emerge
不過,風水輪流轉。隨著當時辦foreclosure的相關文件,現在一一有問題浮出 (程序上不合法、forecloser 的affidavits 有缺失疏漏等等)現在,GMAC和JPMorgan Chase 已經暫時停止其在23州的forecloser。
這樣的情形,有好也有壞。因為,房市也不希望大量的forecloser 後有一堆房子紛紛在回流到房市場上 (這樣無疑的會再度的打擊市場) 現在forecloser速度變慢,相繼而來的就是房市會有多一點時間喘息。但是!! 這樣的happy ending 的前篇也許就沒有這麼的美滿。房子現在因為forecloser的程序及文件有問題,一一排隊著等法院來裁決,但是這樣的等待也造成了市場的困惑。
不過,不爭的是....貸款人可以趁著這段時間好好喘口氣
相關新聞: Foreclosures Slow as Document Flaws Emerge
9.29.2010
Hard Times For D.E. Shaw
華爾街的景氣回升了嗎?! 這個答案也許從銷量向來很大的D.E. Shaw & Co (避險基金)在星期二大量裁員就看的出來。
星期二,D.E. Shaw & Co裁了150個員工,計佔10% D.E. Shaw & Co的總員工數。D.E. Shaw & Co的總資產從原本2008年的300億掉到今日的210億。
節錄翻譯: Hard Times For D.E. Shaw
星期二,D.E. Shaw & Co裁了150個員工,計佔10% D.E. Shaw & Co的總員工數。D.E. Shaw & Co的總資產從原本2008年的300億掉到今日的210億。
節錄翻譯: Hard Times For D.E. Shaw
多頭燒的AIG
南山人壽出售給博智中策一案已經確定破局,當時只不斷的聽到急到跳腳的AIG說 "在這樣拖的話,就要大量的先裁員" 當然聽在南山保戶和南山員工的耳裡... 真的是又生氣又無助。為何AIG會急著要出售他手上的金雞母---南山人壽呢?
今天美國政府確定要開始出售他手中持有的AIG股票,並且預計在今年年底前釋出大量的股票 (分析家指出,就連政府都不確定現在手上的AIG股出售的價值跟當初買的股價是否可以打平...或是虧錢 (當然,虧的錢是人民的稅金))。這樣的舉動使得AIG的股價只跌不漲(這星期二股價掉到$37.跟3年前的股價下降了5%),相對會造成的就是AIG本身的價值也同時的下降。現在的AIG還面臨了要還錢給Fed (大約是460億....)這也是為何AIG努力(且迅速)的在賣他現在手上持有的公司了。不過,股價跌,造成手上公司賣像不好。
AIG現在就處於這樣的窘境...後面的政府大哥要脫手了---> AIG急著還錢--->賣旗下資產---> 公司股價跌,投資人沒信心--> 旗下資產價值下降---> 旗下資產就算賣了也收不到多少錢....最後,政府是不是還是會留下來幫忙 (AIG是否會存著這樣僥倖的心態?!) no one knows....(不過現在是mid-term election...歐巴馬政府應該是會好好表現吧)
all in all...it's time for AIG to get up
相關新聞:U.S. Is Said to Seek Way to Sever Ties With A.I.G.
今天美國政府確定要開始出售他手中持有的AIG股票,並且預計在今年年底前釋出大量的股票 (分析家指出,就連政府都不確定現在手上的AIG股出售的價值跟當初買的股價是否可以打平...或是虧錢 (當然,虧的錢是人民的稅金))。這樣的舉動使得AIG的股價只跌不漲(這星期二股價掉到$37.跟3年前的股價下降了5%),相對會造成的就是AIG本身的價值也同時的下降。現在的AIG還面臨了要還錢給Fed (大約是460億....)這也是為何AIG努力(且迅速)的在賣他現在手上持有的公司了。不過,股價跌,造成手上公司賣像不好。
AIG現在就處於這樣的窘境...後面的政府大哥要脫手了---> AIG急著還錢--->賣旗下資產---> 公司股價跌,投資人沒信心--> 旗下資產價值下降---> 旗下資產就算賣了也收不到多少錢....最後,政府是不是還是會留下來幫忙 (AIG是否會存著這樣僥倖的心態?!) no one knows....(不過現在是mid-term election...歐巴馬政府應該是會好好表現吧)
all in all...it's time for AIG to get up
相關新聞:U.S. Is Said to Seek Way to Sever Ties With A.I.G.
9.28.2010
當世界是平的~~~
釣魚台,是台灣,是中國還是小日本的? 這樣的話題在過去的10年間從未間斷,並且還隨著天然氣+石油+漁獲量等等天然資源讓周邊的國家更是不肯對釣魚台的主權放手 (就連遠在地球另一邊的美國也想差一手)
隨著中國的強大,民族主義的提升,不難發現,中國在國際上的談判現在是愈來愈大聲,也愈來愈敢。
這次的釣魚台事件,先排除: 船長是間諜、美國在後施壓要日本放人等等陰謀論。中國在這次的談判中,最明顯的籌碼就是稀土資源 (rare earth) 稀土資源 (並不是產量稀少,而是產地相當集中,大多集中在中國、美國和加拿大) 在稀土資源的開發上又屬中國最積極也最有系統的開發,這樣導致現在全球97%稀土的產量來自於中國,而這97%的一半世出口給日本用的。 其實在今年(2010)中國對外的稀土出口就已經開始下降,這樣的走向也引起了其他歐美國家的注意及擔憂 (因為,有許多的工業無論是汽車工業或是高科技產業的許多零件的基本原料---就是: 稀土)
當然現在大家看到中國將稀土用為一種國際談判的手段,紛紛開始另尋其他"穩定"的稀土來源國。
節錄翻譯於: China Lifts Rare Earth Export Ban to Japan: Trader
礦物的產地是天生的,幾億年前恐龍就是死在那,現在就只有那有石油,這是沒法變的事實。但是..隨著所謂的全球貿易,大家開始" 分工合作",看哪裡適合種麥、稻子、玉米等,那個國家就努力的種植最適合本土的單一/特定植物。從"世界和平" 的角度來看,也許是件好事,但是...也是因為這樣,俄國大火燒和乾旱時,全球小麥的價格就會上揚....哪天,哪個國家又不爽哪個國家,就說要禁止出口某些東西時....其他的我們又該怎麼辦?!
隨著中國的強大,民族主義的提升,不難發現,中國在國際上的談判現在是愈來愈大聲,也愈來愈敢。
這次的釣魚台事件,先排除: 船長是間諜、美國在後施壓要日本放人等等陰謀論。中國在這次的談判中,最明顯的籌碼就是稀土資源 (rare earth) 稀土資源 (並不是產量稀少,而是產地相當集中,大多集中在中國、美國和加拿大) 在稀土資源的開發上又屬中國最積極也最有系統的開發,這樣導致現在全球97%稀土的產量來自於中國,而這97%的一半世出口給日本用的。 其實在今年(2010)中國對外的稀土出口就已經開始下降,這樣的走向也引起了其他歐美國家的注意及擔憂 (因為,有許多的工業無論是汽車工業或是高科技產業的許多零件的基本原料---就是: 稀土)
當然現在大家看到中國將稀土用為一種國際談判的手段,紛紛開始另尋其他"穩定"的稀土來源國。
節錄翻譯於: China Lifts Rare Earth Export Ban to Japan: Trader
礦物的產地是天生的,幾億年前恐龍就是死在那,現在就只有那有石油,這是沒法變的事實。但是..隨著所謂的全球貿易,大家開始" 分工合作",看哪裡適合種麥、稻子、玉米等,那個國家就努力的種植最適合本土的單一/特定植物。從"世界和平" 的角度來看,也許是件好事,但是...也是因為這樣,俄國大火燒和乾旱時,全球小麥的價格就會上揚....哪天,哪個國家又不爽哪個國家,就說要禁止出口某些東西時....其他的我們又該怎麼辦?!
Blackberry been blocked in India?
為確實的偵測/打擊恐怖份子和罪犯。美國國會前些日子提出一項通訊解密的新法案 (當然是要符合合理懷疑及必要性的前提) 這樣的新提案,也同時引起了法界與其他機構擔憂個人隱私會受到不當的侵害。
相類似的政府決策現在正在印度發生(不過,印度政府所要求的解密和就這個人隱私的保護是遠遠不及美國的程度)
印度政府現在已經開始要求通訊業者提供政府可以解密或是進入經由通訊業者傳輸出去或接收的所有資料 (email, sms, mms, call) 只要是國防部覺得這樣的竊聽是憂關國家安全的時候,通訊業者就必須提供。
評論家擔心,這樣的政策將會使許多擔心機密資料被竊聽的公司企業等離開印度,而使印度喪失大量的商業投資機會。在這其中,最具殺傷力的是,印度政府威脅的說要禁止加了密的黑苺機在印度使用,除非,黑苺機提供政府一個可以辨識訊息內容的平台 (之前,好像沙烏地阿拉伯也是要採取這樣的政策) 。印度政府聲稱,這絕不是針對黑苺機,因為他們同時也要求skype和gmail等要提供相似的平台讓政府監視/監聽。(skype和gmail目前的回應是: no comment,因為還沒收到政府的正式通知)
雖然,印度政府不斷的強調,這樣的監聽監視是為了國家安全。不過評論家針就"為保國家安全" 這樣的理由大大的諷刺了一番,評論家說到,印度政府的國家安全原本就做的很差,即使現在多了一個監聽監視一般人民或是公司通訊記錄的手段,也無法達到所謂的防恐。
為提供消費者更加安全的通訊環境,gmail和 Research In Motion 不斷提升他們的加密技術,以達一般消費者和企業等的需求,現在..."安全到"政府機關無法解密.....我想...寫加密的工程師們,應該要有點小小的驕傲吧!
節錄翻譯自:India’s Surveillance Plan Said to Deter Business
相類似的政府決策現在正在印度發生(不過,印度政府所要求的解密和就這個人隱私的保護是遠遠不及美國的程度)
印度政府現在已經開始要求通訊業者提供政府可以解密或是進入經由通訊業者傳輸出去或接收的所有資料 (email, sms, mms, call) 只要是國防部覺得這樣的竊聽是憂關國家安全的時候,通訊業者就必須提供。
評論家擔心,這樣的政策將會使許多擔心機密資料被竊聽的公司企業等離開印度,而使印度喪失大量的商業投資機會。在這其中,最具殺傷力的是,印度政府威脅的說要禁止加了密的黑苺機在印度使用,除非,黑苺機提供政府一個可以辨識訊息內容的平台 (之前,好像沙烏地阿拉伯也是要採取這樣的政策) 。印度政府聲稱,這絕不是針對黑苺機,因為他們同時也要求skype和gmail等要提供相似的平台讓政府監視/監聽。(skype和gmail目前的回應是: no comment,因為還沒收到政府的正式通知)
雖然,印度政府不斷的強調,這樣的監聽監視是為了國家安全。不過評論家針就"為保國家安全" 這樣的理由大大的諷刺了一番,評論家說到,印度政府的國家安全原本就做的很差,即使現在多了一個監聽監視一般人民或是公司通訊記錄的手段,也無法達到所謂的防恐。
為提供消費者更加安全的通訊環境,gmail和 Research In Motion 不斷提升他們的加密技術,以達一般消費者和企業等的需求,現在..."安全到"政府機關無法解密.....我想...寫加密的工程師們,應該要有點小小的驕傲吧!
節錄翻譯自:India’s Surveillance Plan Said to Deter Business
9.27.2010
trust but verify .....cus it's lucrative
還記得之前在念投資法時,問了教授一個問題: "到底是誰把 BB等級的債券,信評為AA後賣出? 沒有政府機關可以管或是驗證這些信評機構的驗證結果嗎?" 當時,我得到的答案是: NO, cus there is no such regulation!! (當時是2009中旬)
金融風暴至今已吹了近兩年,美國政府不間斷的聽證會和金融法的修改,為的就是在自由市場中訂下一個遊戲規則(至於,這樣的遊戲規則是否可以避免5,6年後再次的風暴....沒有人知道,因為一切都需要經考驗後才會知道。)
前些日子,美國政府先事向Goldman Sach等所謂的"銀行家"開刀,現在風向轉向了信評機構。
自許為一個聰明的消費者,再買自己不認識的產品前,先上網google產品公司網頁,看看使用過的人的blog分享和意見是我必做的功課。但是,這些人大多不是產品專家,所以口耳相傳的不真實訊息和被產品公司請來假扮消費者大力推薦廣告產品的訊息是一定會有的。(所以,買錯了,也只能自己摸摸鼻子)
但是....債券信評公司ㄟ,由一群top 5 MBA名校出來的高材生+身經百戰的財務管理/ 分析師所做出的報告....身為消費者的你跟我....可以相信嗎? 要相信幾成?
Clayton 現在說,他們當時就有發現大多銀行所持的債,都有近30%的債在當時就很明顯根本是無法償還的 (ex: 房貸的金額和房子本身的價值 or 一般上班族的收入和他們的信債等級...根本不成比例)。即使這樣,這些不良的債還是進入了債券的市場,包裝的漂漂的轉賣給你跟我。為何知道這樣訊息的Clayton keep silent?! 因為這樣不利華爾街的壞消息散佈,不符合他們的商業利益。
像Clayton這樣的信評公司,知道也不敢講,因為跟自己的鄰居交惡是不智之舉,這是權謀之計,你可說他是懦夫;而一手賣空另一手買空的goldman...除了"邪惡"兩字外... 真不知還有啥字眼可以來形容他
相關報導:Raters Ignored Proof of Unsafe Loans, Panel Is Told
金融風暴至今已吹了近兩年,美國政府不間斷的聽證會和金融法的修改,為的就是在自由市場中訂下一個遊戲規則(至於,這樣的遊戲規則是否可以避免5,6年後再次的風暴....沒有人知道,因為一切都需要經考驗後才會知道。)
前些日子,美國政府先事向Goldman Sach等所謂的"銀行家"開刀,現在風向轉向了信評機構。
自許為一個聰明的消費者,再買自己不認識的產品前,先上網google產品公司網頁,看看使用過的人的blog分享和意見是我必做的功課。但是,這些人大多不是產品專家,所以口耳相傳的不真實訊息和被產品公司請來假扮消費者大力推薦廣告產品的訊息是一定會有的。(所以,買錯了,也只能自己摸摸鼻子)
但是....債券信評公司ㄟ,由一群top 5 MBA名校出來的高材生+身經百戰的財務管理/ 分析師所做出的報告....身為消費者的你跟我....可以相信嗎? 要相信幾成?
Clayton 現在說,他們當時就有發現大多銀行所持的債,都有近30%的債在當時就很明顯根本是無法償還的 (ex: 房貸的金額和房子本身的價值 or 一般上班族的收入和他們的信債等級...根本不成比例)。即使這樣,這些不良的債還是進入了債券的市場,包裝的漂漂的轉賣給你跟我。為何知道這樣訊息的Clayton keep silent?! 因為這樣不利華爾街的壞消息散佈,不符合他們的商業利益。
像Clayton這樣的信評公司,知道也不敢講,因為跟自己的鄰居交惡是不智之舉,這是權謀之計,你可說他是懦夫;而一手賣空另一手買空的goldman...除了"邪惡"兩字外... 真不知還有啥字眼可以來形容他
相關報導:Raters Ignored Proof of Unsafe Loans, Panel Is Told
8.25.2010
Why higher education is like a Ponzi scheme
" They keep accepting Ph.D. students to look impressive, and they rely on them as a convenient and cheap source of labor.
真的是一針見血阿~~~~
Before going for the law master degree, i did ask myself the same question, "do i really need this degree?!"
then, i still went for it, WHY? cus everyone does so...whether i have a better choice while i step into the really society?! the answer is no and yes....
well, just compaining lah~~~~
read more
真的是一針見血阿~~~~
Before going for the law master degree, i did ask myself the same question, "do i really need this degree?!"
then, i still went for it, WHY? cus everyone does so...whether i have a better choice while i step into the really society?! the answer is no and yes....
well, just compaining lah~~~~
read more
8.23.2010
Why isn’t the government getting tough with banks?
當長期支持你的好友觸犯了一些所謂 "有解釋空間的規範" 時,而你是主審的官員時,你會如何處理,從輕還是抱持著"正義"心態去處理?
在美國,銀行和政府之間的曖昧關係是眾所皆知。新新的金融法有許多需要解釋的地方,再加上英美法體系所謂的"彈性" 解釋。雖然自今年年初起,歐巴馬政府不斷的開始修改金融法規並且開始回頭檢討那些出事的銀行。華爾街的金童、金女被迫要出庭解釋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告訴官員、法官及社會大眾....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看似嚴肅的聽審過程,900多面的陳述資料中,最後我們只看到了: misleading the investor, lack of informing material information, negligent.... 然後!! 因為風暴賺進一億多(123 million)的銀行被政府 "重重的"罰了 7千多萬 (75 million)....這就是所謂的重罰嗎?
還是回到標題所寫的 "Why isn’t the government getting tough with banks?" the answer is obvious....because they CAN'T and they WON't
就是因為這樣,才會有些法官只能在私底下發發嘮騷的說:“If other banks saw that the government was being rough and tough with banks and requiring banking officials to stand before federal judges and enter pleas of guilty, that might be a powerful deterrent to this type of conduct.”(如果其他的銀行看到被叫去法庭聽證的銀行受到嚴厲的指責和懲罰時,將會產生有效的嚇阻效力)
U.S. Judges Sound Off on Bank Settlements
The agency described their conduct as negligent but not fraudulent.
在美國,銀行和政府之間的曖昧關係是眾所皆知。新新的金融法有許多需要解釋的地方,再加上英美法體系所謂的"彈性" 解釋。雖然自今年年初起,歐巴馬政府不斷的開始修改金融法規並且開始回頭檢討那些出事的銀行。華爾街的金童、金女被迫要出庭解釋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告訴官員、法官及社會大眾....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看似嚴肅的聽審過程,900多面的陳述資料中,最後我們只看到了: misleading the investor, lack of informing material information, negligent.... 然後!! 因為風暴賺進一億多(123 million)的銀行被政府 "重重的"罰了 7千多萬 (75 million)....這就是所謂的重罰嗎?
還是回到標題所寫的 "Why isn’t the government getting tough with banks?" the answer is obvious....because they CAN'T and they WON't
就是因為這樣,才會有些法官只能在私底下發發嘮騷的說:“If other banks saw that the government was being rough and tough with banks and requiring banking officials to stand before federal judges and enter pleas of guilty, that might be a powerful deterrent to this type of conduct.”(如果其他的銀行看到被叫去法庭聽證的銀行受到嚴厲的指責和懲罰時,將會產生有效的嚇阻效力)
U.S. Judges Sound Off on Bank Settlements
The agency described their conduct as negligent but not fraudulent.
8.22.2010
不動產變成了消耗品?
你應該或多或少的聽過: 啊,買車幹麻? 要保養、要花停車費、要油錢,而且車子一落地就不斷的在折舊。把這些錢省下來去坐Taxi都不知道可以坐多少次了!?
這樣的想法,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有些人現在也許就會有這樣的想法)就會套在房子上了
將買房地產視為一種投資,應該是一個在普通不過的想法。 不過,現在有不少的分析家和不動產的投資客,慢慢的注意到,房子增值的速度似乎不像以前那樣的迅速,甚至,有些房子增值的空間與通貨膨脹的速度不分上下,幾年內的增值,最後打平~~~~
原因? 二次大戰後的復甦,許多人投資的選擇落在了不動產,一般市井小民將大半輩子的儲蓄投資在房子上,其他比較有錢的就多買、多投資幾個房子。因此,房子的需求不斷的攀升,價錢也是一樣。還沒買房子的看到買房子的高投資報酬率,於是,更多的人、錢進入了不動產 (深信著孩子的教育費、以後的養老費,都可以依賴在這個房子上了~~~)
2000後,不動產增長的速度開始變慢了,不是市場不好,而是金融市場開始有其他更好玩的東西。Bond~~~各式各樣的債券紛紛出爐.... 一個比一個複雜,一個比一個利潤高 (當然,風險也高) 最後,就如大家都知道的....房貸的風暴~~~ 房市的低落。開始了房子也許是另一個消耗品的時代....
相關聯結
Housing Fades as a Means to Build Wealth, Analysts Say
這樣的想法,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有些人現在也許就會有這樣的想法)就會套在房子上了
將買房地產視為一種投資,應該是一個在普通不過的想法。 不過,現在有不少的分析家和不動產的投資客,慢慢的注意到,房子增值的速度似乎不像以前那樣的迅速,甚至,有些房子增值的空間與通貨膨脹的速度不分上下,幾年內的增值,最後打平~~~~
原因? 二次大戰後的復甦,許多人投資的選擇落在了不動產,一般市井小民將大半輩子的儲蓄投資在房子上,其他比較有錢的就多買、多投資幾個房子。因此,房子的需求不斷的攀升,價錢也是一樣。還沒買房子的看到買房子的高投資報酬率,於是,更多的人、錢進入了不動產 (深信著孩子的教育費、以後的養老費,都可以依賴在這個房子上了~~~)
2000後,不動產增長的速度開始變慢了,不是市場不好,而是金融市場開始有其他更好玩的東西。Bond~~~各式各樣的債券紛紛出爐.... 一個比一個複雜,一個比一個利潤高 (當然,風險也高) 最後,就如大家都知道的....房貸的風暴~~~ 房市的低落。開始了房子也許是另一個消耗品的時代....
相關聯結
Housing Fades as a Means to Build Wealth, Analysts Say
8.10.2010
倉庫滿了後,工作還可以再有嗎?
從今年年初,媒體就不停的報導 : 景氣回升,工作機會變多。這樣的情形,至少在年初的製造業界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這樣的景氣回升的力道似乎是沒有持續的擴大或延長~~~ 自從6月份開始,零星的經濟學家就開始推斷著說: 年初的景氣回升,與倉庫回補有關。(年初的時候,我還在懷疑的想,明明景氣就還沒有很好,明明大家口袋的錢錢還沒有變多,一堆電子產業的瘋狂搶貨,搶過來到底是要賣給誰?!) 這樣的疑惑,到了7月份就明朗了,正式的官方統計數字開始顯示景氣的回升逐漸平緩,分析下來的原因....沒錯!!就是之前大家最不想看到的答案---倉庫補庫存!!
這週星期二美國Fed正式的要買進自己的國家債券,那些之前已經買的現在快過期的....就讓她延後到期。一切一切的跡象都顯示出,景氣的回升不但趨於平緩....而且有停止(甚至往下掉!?) 的跡象....
不知道之前找到工作的人,再過個幾個月後,會不會又回到了放無薪假的情況....
Fed Move on Debt Signals Concern About Economy
這週星期二美國Fed正式的要買進自己的國家債券,那些之前已經買的現在快過期的....就讓她延後到期。一切一切的跡象都顯示出,景氣的回升不但趨於平緩....而且有停止(甚至往下掉!?) 的跡象....
不知道之前找到工作的人,再過個幾個月後,會不會又回到了放無薪假的情況....
Fed Move on Debt Signals Concern About Economy
6.14.2010
低迷運勢的希臘
4年一次的世足,從11號開踢。出賽總是沒什們看頭。大家熱熱身試試水溫。
前天的南韓 v.s 希臘以2:0 的成績狠狠的踢掛希臘。同事笑著說: 就是因為沒錢,吃不飽,所以踢不好球。
也許這樣說很遷強,不過最近希臘惡運,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被 Standard & Poor’s將他的債劵降到垃圾等級,在昨天Moody 跟進的也將希臘的債劵。當然這樣業界的跟進並不是多大的意外。但是卻是紮紮實實的讓外界知道,希臘、歐洲的景氣仍是低迷不起。(原是猜想也許世足可以提振一下歐洲的士氣~~~)
refer reading: Greece’s Rating Is Cut, And the Markets Ebb
前天的南韓 v.s 希臘以2:0 的成績狠狠的踢掛希臘。同事笑著說: 就是因為沒錢,吃不飽,所以踢不好球。
也許這樣說很遷強,不過最近希臘惡運,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先是被 Standard & Poor’s將他的債劵降到垃圾等級,在昨天Moody 跟進的也將希臘的債劵。當然這樣業界的跟進並不是多大的意外。但是卻是紮紮實實的讓外界知道,希臘、歐洲的景氣仍是低迷不起。(原是猜想也許世足可以提振一下歐洲的士氣~~~)
refer reading: Greece’s Rating Is Cut, And the Markets Ebb
6.01.2010
problema de España
也許身在台灣 (或是說身在亞洲)的我們,無法理解,為何失業率已經高到嚇人的歐洲,他們的勞工卻仍然可以無懼的罷工。不是沒有工作嗎?不是工作很難找嗎? 依照市場的供需機制,現在歐洲的勞工應該是供過於求啊 (老闆應該可以說話說的比較大聲啦) 但是隨著歐洲的不景氣,他們的勞工也沒閑著,對於政府接續的決定要削減社會福利,老闆要大家 "共體患難" 之下 (ex: 減少休假,減薪等),歐洲的勞工仍不忘自己應有的勞工權益,以罷工來表達心中的不滿。
希臘的問題暫時停歇後,西班牙、葡萄牙 的問題才正浮上水面。
西班牙的失業率高達20% (台灣的失業率到達5%時,國民就覺得天要塌下來了)西班牙的經濟困境,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在於西班牙主要的國民收入是房屋的興建(construction),也就是俗稱的建商,這樣的產業的本身就是需要用大量金融槓桿來維持,因此隨著全世界的不景氣,導致西班牙全國的總收入大幅下降。
希臘的問題暫時停歇後,西班牙、葡萄牙 的問題才正浮上水面。
西班牙的失業率高達20% (台灣的失業率到達5%時,國民就覺得天要塌下來了)西班牙的經濟困境,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在於西班牙主要的國民收入是房屋的興建(construction),也就是俗稱的建商,這樣的產業的本身就是需要用大量金融槓桿來維持,因此隨著全世界的不景氣,導致西班牙全國的總收入大幅下降。
5.31.2010
大家都欠債~~~ 錢在誰那裡?
每天打開新聞 business篇,看來看去的不是歐洲很慘,一個個國家的國債紛紛快要到期,已經到期的,也是先別人借錢來檔一下;就是美國的失業率還是很高,吵著要中國提高他們的貨幣匯率,中國也是不好過,畢竟,他們的收入大多來自於出口。那我們呢? 似乎也是一樣,國家赤字紅通通,數字不斷的攀升。
前些日子,朋友聚會時,問了一句話: 大家都負債,到底錢是在誰手上啊?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大多的錢就是hold在少數的大企業及個人的手中 (不是針對高盛喔! 不過在大家都輸錢的時候,高盛反倒是賺進了許多的錢,這也是大家現在會對高盛很不諒解的原因) 總結一句話: 金錢分佈不均
聚會當天,另一位朋友總結了一句話: 那...可不可以就把這些債務帳目包一包,送到外太空去。大家從新開始。(不知道這個可不可以用最近最流行的公投來決定?!)
這真是不失為一個具有創意且民主(公投啊!! 少數服從多數啦) 的點子 :p
前些日子,朋友聚會時,問了一句話: 大家都負債,到底錢是在誰手上啊?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大多的錢就是hold在少數的大企業及個人的手中 (不是針對高盛喔! 不過在大家都輸錢的時候,高盛反倒是賺進了許多的錢,這也是大家現在會對高盛很不諒解的原因) 總結一句話: 金錢分佈不均
聚會當天,另一位朋友總結了一句話: 那...可不可以就把這些債務帳目包一包,送到外太空去。大家從新開始。(不知道這個可不可以用最近最流行的公投來決定?!)
這真是不失為一個具有創意且民主(公投啊!! 少數服從多數啦) 的點子 :p
5.27.2010
"經濟滾雪球" ~~~ 何時會停?何時會雪崩?
歐洲的股市像回光返照的在希臘接受金援後小彈一下,之後的表現歲是令人擔憂。不只股市慘兮兮,連歐元都壓扁扁。
不過扁扁的歐元,對現在的歐洲未嘗不是可好事。(ex:可以增進歐洲自己的出口量) 換句話說,歐洲的東西相較其他國家的價錢就變的比較便宜~~~ (義大利的皮件,法國的名牌....etc,在這陣子也就不會那麼的高不可攀)
但是,這樣的場景則不是中國所希望的,因為不景氣的歐洲,導致近期許多長期合作的歐洲客戶紛紛將早已下的中國訂單給解除。北京努力的操控著人民幣的匯率就是希望要保持中國的高出口率,現在....中國的幾個主要出口國一個接一個的沒錢 (先是美國,現在是歐洲)。更慘的是,歐洲的不好,還只是剛開始....這樣的低迷會持續多久? 沒有人可以說的清楚。對於現在買氣低迷的歐洲,中國是否會再度採取先前對美國的政策一般 (先用借錢的方式讓國外的買家可以先用跟中國借來的錢跟中國買東西)倘若最後歐洲也走上這條以債養債的路,歐洲的復甦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
這一切的"經濟滾雪球" 事件,只能說,thanks to the global economy ....遙遠的鄰居過的好不好,都會是影響自己的生活。
不過扁扁的歐元,對現在的歐洲未嘗不是可好事。(ex:可以增進歐洲自己的出口量) 換句話說,歐洲的東西相較其他國家的價錢就變的比較便宜~~~ (義大利的皮件,法國的名牌....etc,在這陣子也就不會那麼的高不可攀)
但是,這樣的場景則不是中國所希望的,因為不景氣的歐洲,導致近期許多長期合作的歐洲客戶紛紛將早已下的中國訂單給解除。北京努力的操控著人民幣的匯率就是希望要保持中國的高出口率,現在....中國的幾個主要出口國一個接一個的沒錢 (先是美國,現在是歐洲)。更慘的是,歐洲的不好,還只是剛開始....這樣的低迷會持續多久? 沒有人可以說的清楚。對於現在買氣低迷的歐洲,中國是否會再度採取先前對美國的政策一般 (先用借錢的方式讓國外的買家可以先用跟中國借來的錢跟中國買東西)倘若最後歐洲也走上這條以債養債的路,歐洲的復甦似乎還有一段路要走。
這一切的"經濟滾雪球" 事件,只能說,thanks to the global economy ....遙遠的鄰居過的好不好,都會是影響自己的生活。
5.09.2010
盟友相助後的希臘...
歐盟近期最熱的話題,大概就是怎麼處理希臘債務這一事了。
經過密集的討論開會,當初就金援希臘有所諱言、質疑 (甚至抱持不願意態度) 的德國,也終於在最後關頭點頭對希臘伸出援手。
希臘為了獲得盟友的資助,而大刀縮減如社會福利等政府財政支出計畫,這樣的東减西砍也造成了暴動 。現今,熱騰騰的金援是暫時解決了希臘國債的問題,但是!!接下來呢?(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曾面臨過財務危機的加州,在當時也是大刀削去了一堆的社會福利支出,但卻於最後安然度過危機....反觀希臘在重整財政支出後,國內的暴動不斷 (上星期暴動後....就出現了3個BBQ屍體)。這其中的不同處到底在哪?
經過密集的討論開會,當初就金援希臘有所諱言、質疑 (甚至抱持不願意態度) 的德國,也終於在最後關頭點頭對希臘伸出援手。
希臘為了獲得盟友的資助,而大刀縮減如社會福利等政府財政支出計畫,這樣的東减西砍也造成了暴動 。現今,熱騰騰的金援是暫時解決了希臘國債的問題,但是!!接下來呢?(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曾面臨過財務危機的加州,在當時也是大刀削去了一堆的社會福利支出,但卻於最後安然度過危機....反觀希臘在重整財政支出後,國內的暴動不斷 (上星期暴動後....就出現了3個BBQ屍體)。這其中的不同處到底在哪?
4.20.2010
高盛被起訴詐欺~~~ 殺雞儆猴,下一個是誰?
金融風暴所帶來的後續效應,直到現在仍持續延燒。坐擁高薪金融肥貓們,即使是被"減薪",他們的"顧問費"仍遠高於一般民眾的薪水,歐巴馬不斷的鼓吹推行新的金融監督法,期待建立一個完整的金融遊戲規則。但在建立起這一切之前~~~ 已經有人迫不及待的想對在風暴中撈一筆的銀行們開刀。
上星期五 (4/16) 高盛 (Goldman)被證券管理委員會以"未將重大投資訊息告知投資者" 起訴詐欺。華爾街其他的銀行正密切觀望著, 在房市一片哀嚎下中大筆賺進白花花鈔票的高盛,現在是否會因為販售"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而被法院認定為"詐欺"?!
這一案,對證券管理委員會無疑的是個硬戰,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兩個問題,
第一: 法律要求金融業應告知客戶的"material information (重大訊息)"到底為哪些 ?
證券管理委員會提出 "高盛高階主管(譬如: Mr. Paulson)一邊不看好房價市場推出避險基金,另一邊卻又大力推出房貸債務債券", 根本自相矛盾的銷售策略。不過,這樣的事實又可以證明了什麼?! Mr. Paulson的看法,難道就是"重大訊息"嗎? (至少,哈佛法學院的教授Allen Ferrell並不這樣認為)
第二: 這些重大訊息的評定,需以哪種投資人為評定標準呢?
高盛在本案中,被質疑 "未充分告知客戶有關投資標的的重大訊息"。高盛則提出辯駁,大多新興產品的投資人,本身就是金融相關業者,因此,高盛認為自己對這些"特別的"投資人已盡了充分重大訊息的告知義務,並不如證券管理委員會所說 " 未充分告知客戶有關投資標的的重大訊息"。
現在初估,高盛因為這些複雜的金融商品,賺進了30多億美金。
沒辦法,美國當家的要推殺肥貓政策外加建立嚴謹的金融遊戲規則,開斬前總是要先試試手感,(...不教而殺為之虐?)高盛也只能怪自己樹大招風,其他的銀行就等著看吧~~~
相關新聞:
Goldman Tops Forecast, With $3.46 Billion in Earnings
A Difficult Path in Goldman Case
上星期五 (4/16) 高盛 (Goldman)被證券管理委員會以"未將重大投資訊息告知投資者" 起訴詐欺。華爾街其他的銀行正密切觀望著, 在房市一片哀嚎下中大筆賺進白花花鈔票的高盛,現在是否會因為販售"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而被法院認定為"詐欺"?!
這一案,對證券管理委員會無疑的是個硬戰,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兩個問題,
第一: 法律要求金融業應告知客戶的"material information (重大訊息)"到底為哪些 ?
證券管理委員會提出 "高盛高階主管(譬如: Mr. Paulson)一邊不看好房價市場推出避險基金,另一邊卻又大力推出房貸債務債券", 根本自相矛盾的銷售策略。不過,這樣的事實又可以證明了什麼?! Mr. Paulson的看法,難道就是"重大訊息"嗎? (至少,哈佛法學院的教授Allen Ferrell並不這樣認為)
第二: 這些重大訊息的評定,需以哪種投資人為評定標準呢?
高盛在本案中,被質疑 "未充分告知客戶有關投資標的的重大訊息"。高盛則提出辯駁,大多新興產品的投資人,本身就是金融相關業者,因此,高盛認為自己對這些"特別的"投資人已盡了充分重大訊息的告知義務,並不如證券管理委員會所說 " 未充分告知客戶有關投資標的的重大訊息"。
現在初估,高盛因為這些複雜的金融商品,賺進了30多億美金。
沒辦法,美國當家的要推殺肥貓政策外加建立嚴謹的金融遊戲規則,開斬前總是要先試試手感,(...不教而殺為之虐?)高盛也只能怪自己樹大招風,其他的銀行就等著看吧~~~
相關新聞:
Goldman Tops Forecast, With $3.46 Billion in Earnings
A Difficult Path in Goldman Case
3.19.2010
台商回游,存託憑證---投資人的新寵兒
引言:
在對岸發光發熱的兩大臺灣企業,已成為中資的中國旺旺和在開曼群島登記的頂新集團,都先後的去年以『台灣存託憑證』的方式,讓在台灣的投資者也可以分享到他們在外經營成功的果實。
不過,『台灣存託憑證』到底是什麼? 他是股票嗎? 『台灣存託憑證』在我國有相關的法規管束嗎? 投資『台灣存託憑證』的風險又有哪些? 發生了糾紛又該怎麼辦?
本文除概略的介紹『台灣存託憑證』外,並就相關法規以及發生爭議時投資人可採取事後救濟做進一步簡介。
關鍵字:
存託憑證,第二次上市,證劵交易法,證劵交易法施行細則,有價證劵,有價證券得為融資融券標準,證劵交易稅,投資人保護法。
在對岸發光發熱的兩大臺灣企業,已成為中資的中國旺旺和在開曼群島登記的頂新集團,都先後的去年以『台灣存託憑證』的方式,讓在台灣的投資者也可以分享到他們在外經營成功的果實。
不過,『台灣存託憑證』到底是什麼? 他是股票嗎? 『台灣存託憑證』在我國有相關的法規管束嗎? 投資『台灣存託憑證』的風險又有哪些? 發生了糾紛又該怎麼辦?
本文除概略的介紹『台灣存託憑證』外,並就相關法規以及發生爭議時投資人可採取事後救濟做進一步簡介。
關鍵字:
存託憑證,第二次上市,證劵交易法,證劵交易法施行細則,有價證劵,有價證券得為融資融券標準,證劵交易稅,投資人保護法。
訂閱:
意見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