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2011

the boundary of free speech (言論自由的界線)

話說,今日下午一位記者衝進辦公室,緊張的問著 "那個標題是主編改的,不是我寫的"。"這樣我會不會要賠錢阿"..."可是,標題也只是寫疑似自導自演阿".....

這位記者到底發生啥事呢?! 其實是這樣的,之前連XX事件,不少家新聞台都是以"自導自演"來做所謂的衍生性報導,ex: 在重覆播放連XX當晚中彈的畫面在加上主播不斷的講 "有相關人士提出似有自導自演的情況", 請所謂的專家來談話性節目講解子彈的走向 等等....自導自演這字詞從事件的一開始到結尾都沒有停止過。

今天下午這位記者一直要強調的就是,報導中他並沒有主觀的認為連XX有自導自演,而且他的報導文章中也沒有這樣的敘述,只是他的主編改了他的標題,改下 " 疑似自導自演" 等字眼。

日前,台灣網友不斷讚揚日本媒體在報導大地震中的專業及自制並且強調希望台灣的媒體可以多多學習,少一些灑狗血的報導以及聳動的標題。

不知從何時起,新聞開始喜歡下"恐怕"、"疑似"、"似乎" 等等的字眼。明明新聞的內容沒有朝向某方面的敘述可是標題就一定要下令人誤會的字眼。不知從何時起,新聞開始不一定是報導事實 (加油添醋開始變成是必須)(NHK、BBC、CNN 明明都是寫"恐有外洩的危機" 我國的記者就一定要寫"已經外洩了") 報導假新聞已經不在是新聞了。PTT和 youtube 看一看,整理一下,如果是講非中文的影片的話,哈....還可以打上 "國際新聞" 的標題....

當寫這樣的新聞的記者變成被告時,其他原本相互競爭的新聞台記者們就會自動的團結起來,連續的做專題報導。內容可以從"新聞自由"、"言論自由" 到戒嚴時期的轉題報導甚至可以講到白色恐怖等等...
如果,最後這個記者敗訴了。那做這樣判決的法官,恭喜你,你將會成為下一個新的target,新聞媒體可以從這位法官是哪一法學院畢業,大學是否參加過似社會主義、左派等社團到他的爸爸或媽媽是否有參加過共產等等的資料都會一一挖出。即使不是真的,新聞也會寫 "疑似....."

當一個產業控有傳遞資訊的力量時,他所傳達的內容對社會就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但是當這樣的產業已經開始濫用他的工具時,又有誰可以在有侵害發生之虞時,防止其發生?(按現在的制度,都要是報導出來了,被報導的人覺得有受到侵害時,才可以透過訴訟的管道主張自己的權利,而這樣所需的時間少則6個月多則以年來計算)

我個人主張,如果沒有主管機關可以監督的話,應該透由實務上的判例建立起一個個的案例。將言論自由的界線慢慢的劃分清楚。當新聞的報導嚴重偏頗到了某一程度時,就應該對自己的言論負責。而不是一直用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盾牌來檔。

套小蜘蛛電影的名言: 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